到2025年,全省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稳定在12.62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12%,综合草原植被覆盖度达53.5%,森林蓄积量达到2.8亿立方米
到2030年,生态系统稳定性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逐步建立,重要生态系统生态安全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到2035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更加突出,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成效显着,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监测监管体系建立完成
到2050年,全省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升,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一带一路”沿线河西走廊地区防沙治沙,推进黄土高原地区固沟保塬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
中国自然资源报讯(记者 王锋)近日,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印发《甘肃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国家生态建设总体战略布局为支柱,将“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的甘肃功能区,细化为河西祁连山内陆河、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四屏一廊”,明确了全省生态修复规划布局和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依托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修复,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以省内主要山脉、河流为脉络,以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为节点,构建省域生态廊道网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深入开展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专项调查,开展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
《规划》明确,通过退耕还林、调整人工林结构等人工辅助措施促进天然草原植被自然恢复,完善北部防沙治沙体系,抵御毛乌素沙地南侵。采取人工补播等措施改良退化草原,提升祁连山沿山浅山区水源涵养林质量及水源涵养功能。开展天然林草恢复、退化土地治理和人工草场治理等,提升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加强源头滩地及湿地保护修复,加大小苏干湖、敦煌西湖湿地、石羊河青土湖保护修复力度。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生物多样性功能维护,提升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深入实施民勤生态建设示范区规划,推广八步沙林场治沙经验。开展农田防护林改造、荒漠化防治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在白银北部荒漠区域开展腾格里沙漠南缘阻沙入黄生态屏障建设。
《规划》提出,根据全省耕地补充需求,适时实施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项目。推动河西走廊节水农业建设,保障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水资源安全。在党河、疏勒河等河流开展河道截留设施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保障河湖尾闾及下游湿地用水。重点加强张掖黑河国际重要湿地和肃北盐池湾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以及下游地区现存的胡杨林、沙枣林、红柳林保护。
《规划》要求,大力保护沿黄两岸生态功能重点区域的湿地及林草植被,构建以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为骨架,绿道和绿地为补充的生态廊道体系。围绕黄河沿岸重点城市开展中心城镇山水修复。积极推进黄河干流河道综合治理,提高城镇空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打造绿色宜居的城镇生态环境。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态修复、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退化和污染土地修复及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出发,搬迁黄河沿岸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围绕历史遗留矿山损毁土地、植被,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规划》强调,要坚持省统筹、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全面建立省、市、县三级责任体系。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投入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和修复。释放政策红利,为社会力量投入生态修复增加动力、激发活力、释放潜力。组建省级生态保护和修复科研实验室,培养复合型生态修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生态保护修复贡献科技力量。